在吉林省舒蘭市法特鎮五里坡村的衛生室,村醫甘春峰用來記錄村民買藥賒賬的本子,已經很久沒打開過了?!耙院笠灿貌恢?,打算把它們封存起來?!彼f。
宋立永安排夫妻二人和其他幾個貧困戶到參園打工,每天為參苗澆水除草。
發生在吉林省白山市靖宇縣三道湖鎮繼紅村的脫貧故事。
背靠大山的營林村常駐村民52戶99人,貧困戶44戶89人。這里交通閉塞,道路泥濘。雨天走在村路上,“腳拔出來鞋拔不出來”。村民說,能過上今天的好日子,離不開老支書潘世國和駐村第一書記閆寶林的堅守和付出。
一幅幅蘆葦畫,一件件玉米皮編織的工藝品,一盆盆旺盛生長的君子蘭……在吉林,很多地方在壯大傳統種植、養殖業的同時,發展一些小清新的“美麗產業”,助力脫貧攻堅與百姓增收。
曾是“貧困戶”的朱有華怎么也想不到,有朝一日,他能擁有一臺屬于自己的小轎車?!伴_車帶著妻子去縣城,心里別提有多美?!敝煊腥A的話音里透著自豪。
人們把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過著多元生活的年輕人稱為“斜杠”青年。在吉林多地鄉村,很多農民除了務農外,還當上了“工人”“畫家”“演員”……這些“斜杠”農民脫貧增收了,也收獲了多彩的人生閱歷。
長白山腳下的鄉間,陣陣秋風吹來,已有些許寒意。走進吉林省白山市靖宇縣大北山村,靈芝種植大棚整齊排列,鼓風機嗡嗡作響,農戶們忙著收集靈芝孢子粉,陰干、粉碎、打包……小小的靈芝,是他們致富的希望。
走在吉林省東豐縣今勝村的五條主街上,可以看到總長度1358米、總面積1000平方米的188塊畫墻。這是駐村第一書記姜海杰帶領大家繪制的作品。一幅幅農民畫講述了脫貧攻堅的精彩故事。
在吉林省梅河口市康大營鎮摸爬滾打四年后,27歲的張冬宇把致富理想變成了現實,賺了父親半輩子也賺不到的錢。今秋過后,張冬宇種植的蒲公英等藥材純收益有望接近百萬元。
近年來,為遏制土地不斷退化,保護“耕地中的大熊貓”,農業專家們在吉林省梨樹縣經過多年試驗和推廣,逐漸形成了以秸稈覆蓋還田免耕栽培技術為核心的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技術,此舉被稱為“梨樹模式”。
7月8日,吉林省委書記巴音朝魯來到松原市長嶺縣,就農業農村和交通等重大項目建設工作進行調研。
7月17日,吉林省委副書記、省長景俊海主持召開省政府2020年第23次常務會議,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黨的十八大以來,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各族群眾接續奮斗,奮力決戰脫貧攻堅,實現了所有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在延吉市民族樂器研究所的生產車間,百余件長鼓、洞簫、伽倻琴等朝鮮族民族樂器分類擺放,工人們有的打磨上色,有的加工原料。
為了更好地讓貧困戶受益,在桑黃產業扶貧中,興林公司與貧困戶簽訂了產品回收合同。
近年來,汪清縣依托傳統的木耳產區優勢,把黑木耳作為全縣產業扶貧的主攻方向。
格調獨特的朝鮮族民居、清澈見底的小河流水、一應俱全的旅游設施……走進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圖們市水南村,讓人很難相信這個村曾是個貧困村。
谷雨節氣已過,東北的天氣依然透著些許寒意,但黑土地上的備耕工作進展火熱。
2016年10月,寧波與延邊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新動力“甬”入延邊。幾年來,寧波為延邊安排援建資金8.78億元,實施援建項目202個,直接受益貧困群眾超過8.5萬人次。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圖們市下嘎村已經脫貧,但“君子蘭書記”范文超并不滿足于現狀。
老廟村位于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汪清縣,是這個昔日的深度貧困縣里最偏遠的村子之一。
長白山下,海蘭江畔,藍天白云映襯下的勇成村干凈整潔,“玉姬朝鮮族大醬加工廠”就坐落在這里。醬廠院內,壘砌的三口鍋灶被擦拭得一塵不染,臥室窗前擺放的一排綠植透露著女主人積極的生活態度。
4月下旬,長白山腳下的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乍暖還寒,山坡上的金達萊開始綻放,一群群延邊黃牛在田間吃草。說起下一步養殖打算,安豐忠說,隨著生態保護越來越嚴格,可放牧草場越來越少,想擴大規模,但心里沒底,不少養殖戶都有類似的擔憂。
36歲的盧兆友沒有想到,村黨支部書記劉懷習5年前的那通電話,不僅改變了自己在外漂泊的生活,更讓生活紅火起來。他更沒想到的是,村里紅火的反季節山野菜棚膜種植把外出的年輕人都吸引了回來。
盛夏的吉林大地,艷陽高照,綠草如茵。
按照全省“三抓”“三早”行動要求,柳河縣今年計劃實施5000萬元以上項目36個,新建20個,續建16個;億元以上項目25個,10億元以上項目4個,總投資120.5億元;納入“三早”項目15個,總投資58.4億元。
盛夏時節,一走進撫松縣萬良鎮,人參的氣息便似乎從周身的毛孔滲入體內。
“哞,哞,哞……”初夏的清晨,走進遼源市東豐縣那丹伯鎮新華村,這里最吸引人的不是整齊的房屋,長勢喜人的莊稼,而是家家戶戶庭院里、房屋后或大或小的牛舍,一頭頭壯碩的西門塔爾牛悠閑吃著草兒,小牛犢靠在媽媽身上……農戶們有的在割草,有的在清理牛糞,伴著“哞哞”的牛叫聲,小小的村落是那樣生機勃勃、鮮活可愛……